關於本區

規劃緣起及目的

本區就像一座休閒農業發展的水土保持的戶外教室,有茶園、農園、餐廳、庭園、步道、古厝及完善的解說設施,為環境優美的休閒農業旅遊景點,以在地力量整合農業三生資源,致力於傳統農業轉型發展休閒農業,提供農村體驗機會、精緻化的服務品質及優質農特產品,以提高農地生產力;並且營造優質的農業發展環境,使本區成為一個兼具觀光休閒與農業生產的休閒區域。龍潭區大北坑擁有豐富的自然生態資源、農村文化資源及農特產品,區內有著名茶葉生產地區且地理位置優越,對於發展為國際性之休閒農業區有相對的優勢。

規劃願景

將以桃園市政府休閒農業發展藍圖、區域發展特色及未來對各區推動輔導策略等為基礎,明確定位,擬定發展目標,並加強與休區及輔導單位之產業發展共識,持續辦理相關專業訓練,提升產業競爭力。

本區內具有豐富的自然、人文及農產資源,完善的環境解說設施,適合發展以「茶」及「緩慢生活美學」為特色之農業旅遊,而現有的經營業者大多已有多年營運時間,其規模與經營績效趨於成熟穩定,已具發展成為休閒農業區之條件。因此,利用自身的農村空間、設備、生產場地、產品、農業經營活動,及在地的自然環境、生態、農村人文資源,以保有其鄉土草根資源、生命永續性、社會互動與知識教育為規劃原則,並配合行政院農業委員會「黃金十年-樂活農業」之施政重點,「休閒農業加值發展」發展休閒農業旅遊策略及措施:整合優質場域、整合跨域旅遊資源、培育專業人才、提升服務品質、開發多元商品、拓展農遊市場。

地理位置

龍潭區位居桃園丘陵台地最南端,總面積共約75.24平方公里,在桃園市13區中排第9位,行政區共劃分為30里,。東以大漢溪、石門水庫為界,與大溪區、復興區相鄰,西接楊梅區、南沿新竹縣關西鎮、新埔鎮界,北連平鎮、八德兩區,由於桃園台地略成扇形,以石門為起點向西北放射成數階段漸次傾斜至臺灣海峽,因此本區地勢較高,地形也較複雜,大體可分為丘陵區(銅鑼圈台地及店子湖台地)及平原地區(龍潭台地)兩大部分。

休閒農業區範圍

大北坑社區位於桃園市龍潭區最西邊,北邊銜接楊梅區永寧里,西接新竹 縣新埔鎮新北里,土地利用方式屬於零散型,農業使用及建築用地主要分佈於 道路周邊,地區內94%的土地為私人擁有,只有6%為公有地,而現有的公有地 以規劃停車場與公共遊憩使用為主;乳姑山則位於店子湖台地最高點,海拔約 398公尺,店子湖台地為桃園市楊梅區、龍潭區及新竹縣新埔鎮之間的台地。龍潭區大部分位在台地上,而台地的海拔高度大約是在150公尺至230公尺之間,東南邊地勢較高,西北邊地勢較低,生態資源豐富,農作以茶葉為主要作物,另有少許的稻米種植。本規劃區位於交通要道國道一號與國道三號中間,交通便利,易於延伸至周邊景點。

本區特色介紹

龍潭大北坑屬丘陵地,海拔約300-400公尺之間,晨昏常有薄霧籠罩,茶樹經此濕氣滋潤孕育出品質醇厚的好茶,為客家茶鄉最古老的產茶區之一,近年茶區逐漸朝向友善耕作或有機栽培,以營造適合小綠葉蟬棲息的環境,所製成的東方美人茶,濃郁的蜜果香,絕妙風味及茶色,深受大眾喜愛。

107年5月經行政院農業委員公告劃定「大北坑休閒農業區」,境內起伏的山陵、碧綠的池塘、翠綠綿延的茶山,以及遼闊的視野與清新的空氣,呈現四好(好山、好水、好茶、好客庄);三慢(慢活、慢食、慢遊)。

本區主要的農作物以種植「茶葉」為主業,目前多為自產自銷,或由休區農友契作製成高單價之椪風茶及龍泉茶進行販售, 在臺灣十大名茶之中,龍潭地區生產的「椪風茶」及「龍泉茶」,即佔其二,且目前椪風茶以本區為主要生產地。 隨休閒農業區劃後遊客需求增加, 運用於發展採茶及製茶休閒農業體驗活動、茶主題特色餐飲及衍生性產品開發之產業加值。

您可以藉由探訪大北坑,體驗綠蟬茶香、低碳生活、樂活龍潭;也可以藉由漫步茶香花徑,享受大北坑靜謐、原樸、自然、緩慢的氛圍,歡迎您來大北坑茶山美靜尋幽探訪。

生態介紹

  1. 龍泉步道
    長度最長,沿途可見茶園景觀、次生林及竹林。前段平緩易行,視野開闊;後段為階梯,多在次生林下。步道狀況良好。沿途有數個小池塘,生態種類包含杜松蜻蜓、粗鈎春蜓、霜白蜻蜓、鼎脈蜻蜓、善變蜻蜓及紫紅蜻蜓等種類。其中一口池塘邊發現田蚌的殼,早年陂塘未水泥化時,田蚌數量多,雖然肉質不佳,但居民仍會撿拾食用,其中的植物多為陸域的禾本科。而步道入口附近的愛心池,旁邊的溝渠長滿水生植物,聚集許多水生昆蟲,如紅娘華等,若能持續保育環境,池中豐富的水生植物及生態,將可規劃成為本區步道健走體驗活動,生態體驗及解說之亮點。
  2. 江申步道
    環形步道,為次生林環境,步道狀況良好,坡度平緩,適宜親子自然觀察。因該步道因兩端分別為江姓及申姓兩家戶,所以得名。次生林以人工造林的樟樹及陰香為主,樹冠層下多九節木、杜虹等,地表質被以蕨類為主,包括克氏鱗蓋蕨、烏毛蕨、觀音座連、臺灣山蘇、半邊羽裂鳳尾蕨等;潮濕處以野薑花為最主要物種。步道對面陡峭的山壁為沙岩構成,大型蕨類除了筆筒樹之外,尚有族群量相當龐大的東方狗脊蕨及臺灣金狗毛蕨;下方小溪有水同木、水冬瓜等溪谷型植物。夏季應可見數量眾多的短腹幽蟌、樂仙蜻蜓與善變蜻蜓,偶爾可見白痣珈蟌、中華珈蟌等森林溪谷的蜻蛉目。
  3. 奉茶步道
    步道距離極短,約 500~600 公尺,平緩易行。步道一側為茶園、一側為陡峭的山谷,雖然植物茂密,但不易進行觀察活動。茶樹下有許多鼠麴草,客家人在清明節前會採摘、曬乾,做祭祖用的草仔粿。大北坑有條路名「蟻仔巷」,蟻仔即鼠麴草的客家話發音。
  4. 生態野溪區(公園)
    親水溪流步道水淺而緩,夏季為各種水生動物活躍的環境。推測該區常見蛙類包括褐樹蛙、拉都希氏赤蛙、澤蛙、古氏赤蛙及盤古蟾蜍等,另外短腹幽蟌、杜松蜻蜓、霜白蜻蜓、紫紅蜻蜓、樂仙蜻蜓與善變蜻蜓等種類蜻蛉目,夏季應該相當活躍,為重要的親水與水棲野生物資源。
  5. 螢火蟲觀賞區
    復育區有小溪流經,但親水性差,陡峭的岩壁長滿東方狗脊蕨及臺灣金狗毛,十分壯觀。據地主描述,該處螢火蟲為四、五月發生,蟲體小、發綠光,故推測應為黑翅螢。二十多年前,一整片十分壯觀,但因整治小溪後,數量減少,但隨之復育後,數量及發現地逐漸增加。
  6. 獨角仙甲蟲復育區
    園區內種植了許多獨角仙喜愛的光臘樹,當獨角仙出現時、也同時會出現虎頭蜂、蝴蝶、叩頭蟲一起爭食的現象,以往大量繁殖時一棵樹有五十多隻獨角仙,因為媒體宣傳,導致很多外地人前來捕捉,數量逐漸減少,現在因為該區被圍地保育,限制性開放進入觀察。獨角仙及各類甲蟲,近年來受到環境破壞大量減少,本區的設置復育獨角仙甲蟲已成為發展環境教育之重要資源。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